欢迎访问北大燕园书画艺术科学教育网,本网书画超市,为广大书画爱好者提供“名家字画”销售直通车,欢迎大家选购。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百年北大书画史之东风第一枝!

百年北大书画史之东风第一枝!

沈尹默先生

北京大学沙滩红楼旧址是北大诞生的衣胞之地和成长的摇篮。1898年至1952年,计54年。在这半个多世纪里,北大为祖国培育了不少硕学鸿儒、精英翘楚,成绩斐然。秋天为丰收季节,为金色季节,故以“秋色璀璨夺目”喻红楼旧址。1952年夏秋之交,京津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由沙滩红楼旧址迁往西郊原燕京大学校址——燕园。1952年至1997年迄今已45年前后共计99年。燕园未名湖,一泓碧水,绿波潋滟,湖光塔影,春色无边,正好与红楼秋色先后辉映。校风、学风,一脉相承,传灯不息。同样在这里为祖国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材。回顾北大80年书画活动史,可以“红楼秋色璀璨,燕园春色无边”十二个字概括之。巍巍学府,将与祖国并存!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创建于1898年,到明年已是整整一百周年。1917年,老校长、老园丁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别具慧眼地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说”,大力提倡美育,采取了种种措施,开辟了书画艺术园地,揭开了北大书画艺术活动史的序幕。一时间,新潮迭起,人材辈出,为书坛画苑所瞩目。在此以前,北大师生中工书善画者亦不乏人,可能有些自发的零星的活动,因缺乏记载,只好暂付阙如。回顾80年来(1917—1997)北大书画活动史基本上与北大校史同步前进。本文拟分三个阶段概述如下:
 


一、新蕊乍放 东风第一枝
《东风第一枝》原是词谱中的一个曲牌。请恕我借用这个曲牌来赞美往昔,歌颂今朝。众所周知,北京大学是近代中国民主运动的发祥地,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摇篮。1917年1月蔡先生在就职典礼上首先开宗明义地揭了“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是北京大学由“京师大学堂”向新型大学转化、更新、发展的媒介,立校之基,是即将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的前奏曲。

与此同时,蔡先生在北京神州学院的一次重要讲演中,提出了“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他言出行随,及时在北大播洒了美育的种子,全面关心书法、画法、乐理等活动,从而给北大带来了一派生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正好与“以美育代替宗教说”相呼应、相协调、相辅而行,大大加快北大的改革步伐,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书法研究会和画法研究会分别于1918年2月至3月间次第成立,文学会、音乐研究会、摄影学会等社团有如雨后春笋,纷纷脱颖而出,形势喜人。

 
书法研究会会长是书艺书论双臻、蜚声书坛、深孚众望的沈尹默教授。从选购碑帖到安排教室等,蔡先生都一一亲自过问,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同样,蔡先生对画法研究会也灌注了大量的心血。画法研究会的指导教师均系名流硕望。校内有:陈毅士、钱稻荪、贝季美、冯汉叔:校外有:陈师曾(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胞兄)、贺履之、汤定之、徐悲鸿。那时徐悲鸿年仅21岁,风华正茂,蔡先生“不拘一格降人材”,礼聘他为画法研究会导师。蔡先生还亲自为画法研究会拟定《旨趣书》。在“始业式”、“休业式”上致演说词,循循善诱,现身说法,阐述他的美育主张。1918年,北大首次举办书法、绘画展览,蔡先生十分高兴。他赞美道:“画法研究会和书法研究会成立不到一年,竟有成绩在此陈列。”由衷地表示赞赏和鼓励。音乐研究会也网罗了优秀人材。聘请著名乐师肖友梅为指导,石破天惊地在我国首次演奏了贝多芬交响乐:聘请刘天华(著名语言学家刘半农教授之胞弟)为导师。同时还出版《音乐杂志》,蔡先生亲笔撰写发刊词,寄予殷切的期望。蔡先生本人亦精于书艺。他的字迹苍劲凝重,功底深厚,不让书家。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蔡元培先生手迹》,便是有力的见证。提倡美育乃蔡先生生平素志夙愿。早在1912年任教育总长时他就撰文号召各学校重视美育。他任北大校长时提出“以正当之娱乐,易(更换)不正当之娱乐”。正当娱乐中当然包含美育的内容。由此可知蔡先生的远见卓识。

蔡先生所提倡的美育,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美学,而恰恰是一种伦理教育,也可以说是德育,一种高尚人格的培养。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美育之为用大矣哉!今天人们所艳羡、同时也是“北大人”所自豪的“北大精神”、“北大校风”,正是以蔡先生为首的一群老园丁们苦心孤诣、不辞辛劳薰陶培育出来的。在蔡先生的大力奖掖下,徐悲鸿被资送出国深造。刘海粟、刘开渠也都得到蔡先生的栽培和引导而蔚然成材。伯乐慧眼能识千里马,沈、徐、刘等人没有辜负蔡先生的栽培和期望。他们后来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成为我国一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和雕刻家。海内外的一些朋友们到北大参观往往情不自禁地赞美“北大是藏龙卧虎之地”。诚然,良好的阳光、空气和土壤确是有利于人材的培育和成长。不容讳言,五四时期,北大教师的阵容,在全国可以说是第一流的,可谓人材荟萃、群星灿烂,极一时之盛。朋友们对北大的期望和过奖,对“北大人”来说,是热情的鼓励和有力的鞭策。“北大人”应当继续努力,不坠先声。
 

此后,北大教授中或长于书法,或精于书论,怀瑾握瑜者代不乏人。先后有:马叙伦、邓以蛰、魏建功、向达、冯友兰、朱光潜、宗白华、王力、黄子卿、杨周翰、周祖谟、李志敏、罗荣渠…诸先生。他们以器识为先,以人品、学养(学术品位)领字。他们的作品中不是书家、胜似书家,蕴藉风流、韵味醇深的浓郁的书卷气迥然不同于流俗的那种“匠气”。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大学当代学者墨迹选》荟萃了从蔡元培到宗白华74位老教授的作品,众彩纷呈,其中有不少精品,充分显示了他们书艺、书论兼而有之的深厚的功底。这是一个颇具实力、不容忽视的书法“群体”,堪称一方重镇。其实,北大的潜力远不止此。如果进一步挖掘,“群体”会更大些,精品也会更多些。人们有理由在期待:展纸挥毫抒胸臆,龙腾虎跃会有时!就这样,在沙滩红楼旧址,生气勃勃,新蕊乍放,崭露东风第一枝!


回首前尘,在东风第一枝中,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当时北大图书馆主任、蔡元培校长秘书李大钊教授大力扩充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书籍。同时在他的倡导和主持下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从而使北大成为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成为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萌芽基地和成长摇篮。1920年,在北大建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此一功绩,应首归于李大钊教授。1918年秋,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他如饥似渴地广泛接触各种新的思潮,特别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文章。就在那时候,他“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思想上出现了巨大的飞跃。由此可见,北大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起的巨大的不可估量的作用,非一般大学所能企及,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如今,在北大沙滩红楼一楼还保留着毛李工作室、纪念室,北大校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为此,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写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题北京大学旧址红楼》。诗曰:

星火燎大原, 滥觞成瀛海,
红楼弦歌处, 毛李笔砚在。
力量看方生, 勋勤垂后代,
寿与人民齐, 春风永不改。
大手笔!大家风范!大放异彩!毛李笔砚在,光芒万丈长!
 
陈玉龙书法
毛泽东的狂草,虽宗怀素、但有自家面貌。笔走龙蛇、大气磅礴,纵横驰骋,汪洋恣肆,称得上是“红楼秋色”中的卓越代表和珍贵结晶,是当代书坛独树一帜的丰碑。值得人们珍惜,值得人们葆爱。李大钊传诵一时的一首不朽名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充分表达了革命家的豪迈气概和豁达胸怀,可谓画龙点睛之笔,郭诗毛李并提,良有以也。
毛李笔砚在,每个字都有千钧的分量。郭老的诗,正好是“东风第一枝”最好的赞歌和总结。笔者愧不能赞一辞。 
(作者系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教授,著名书法家。原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北大燕园书画教育中心(版权所有)
联系人:李老师,魏老师

邮箱:qxh@pku.org.cn
地址:(北京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

京ICP备140525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