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5月22日电中国画走到今天,仍以混元的哲学思辨观点为其艺术理论提供指导思想,正所谓“法无定法”。细观中国画史,多有“外师造化,内得心源”的艺术家,却少有学术思维严谨且完整的理论家。中国画一直讲究“意在笔先”“不求甚解”,且在这样的思维逻辑下形成了一套延续传统精神内蕴的学术理论观点,宏观而任性。有如瞿学鸿这样的艺术工作者,却一反传统思维模式,欲将艺术科学化,从而在另一个思想维度给中国画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为中国画“缘木立桩画方圆”,这是他将要完成的事业。瞿学鸿的画,巧于用墨,山水画以浅绛为主,墨多而色辅,造境唯美,气韵生动,有个人独特的风格。参照于科学化的衡量标准,他渐渐寻觅出一条不同的道路。
他在艺术思维领域里,重视观者的审美感触,在画面构图上呈“S”型布局,拉长了整个观赏视觉的空间。在景象位置安排方面,他也重视对于黄金分割律的运用,笔态构造有科学思维的意识,予观者更舒畅的视觉体验。
在画法上,瞿学鸿认为,中国绘画缺少科学性的建树,因此而提出绘画科学化的理论观点。他的画法缜密,在布局和画面表现上处处讲究,形成了严谨的绘画方式。结合西方艺术的明暗交线原理和中国的线条意蕴之美,瞿学鸿在处理远近布局和镜像画面时互相融台,并加入科学维度的衡量标准,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具可量性。
山水轻雾相漫,远山腥胧依稀,缭绕可见,近峰清晰,似在咫尺。瞿学鸿融西方艺术领域现实映像的特点,在笔墨造境中颇多一些立体感和空间感的加入他创新也不忘本。他的山水画,传统笔法中的元素兼备,或远山峰顶上的树影的笔墨虚化,或近石纹路笔法的精细勾勒,或滩涂水波的用色浅淡,或孤舟闲人的微小刻画等等,用墨着笔皆有一番传统法调。同时,他的画中借鉴了一些西方写实的艺术思维,视角常识的加入使其画在空间表现上更加纵深,丘壑深林,流水曲径,山树石屋、水,都在淡墨的韵味中展开。空灵神逸的风格从自然水光轻雾中飞散而出,飘在每一石、每—树上,秀美的情态于轻舟掠水飞雁翔空、茅屋安立的景致里浸透而出,观者在赏心悦目之际不禁深受感染。
五代荆浩有诗云: “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其诗从笔墨技巧方面为中国山水画提供了一定的画法理论基础,在画面层次的纵深空间、重淡墨对比而形成的视觉结构中,荆浩的理论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照,功不可没。
同此,瞿学鸿在学习中国画的同时,极力要把艺术科学化。在绘画艺术思维方式上,他提出“六个维庋”和“艺术路径”的理论。前者是对画面内容和布局的追求,分别为长宽高维度、时间动态维度、环境维度立体空间维度、内容维度,科学维度。其中科学维度是瞿学鸿画法规矩中比较特别的部分,是其艺术科学化的艺术思维的实现,借助科学化的审美视角和西方比例学说,而成的一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绘画程式;后者是作者创作过程的把握。“审问”是用笔前的构画: “慎思”是创作时心态的调整; “明辨”是画法笔墨继承和创新思路的厘清;“博学”是对“诗、书、画、印”所代表的艺术领域的整体把握和脉络梳理“胆大”是不拘于法的妙笔独抒; “心细”是层次分明的精细用笔: “志坚”是在其特有的艺术观念下坚持不懈的创作践行,“笃行”是跋涉不止的艺术追求。观瞿学鸿的画,内容丰富,布局完整,造境空间纵深,意象排列都有科学性的安排,视角讲究黄金分割,比例配置三等分,构图远中、近景齐全,笔墨浓、淡、干,湿、枯丰富,又兼之以秀美山水的塑造为主,因此阔大辽远的境界相应而生。知法而忘法,瞿学鸿在践行自己艺术思维的过程中,趋向于对秀美的贴近,他于山水之间找寻到一份宁静和淡泊。他心灵之空旷和辽远也在其细腻和精致的笔墨下跳逸而出,水镶嵌在奇峰层叠之中,灵动之气韵颇显,如他所说一般,作画要“进入画中,打动自己”,他的画飘着一番秀美的神气,引人人梦境,令人流连忘返,观之倾叹!
而在其理论研究普世的过程中,希望他能以这种唯美造境的艺术感觉感染观者,在另一个艺术思维维度的参照下,更加丰富中国画的理论视域:在艺术观赏和创作过程中,发挥出积极向上的作用。
(文/ 屈磊 作者系《人民美术家》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