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转型与发展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的,海内外研究的侧重点各不同。内地国画界主要从史学角度对代表性画家和主流派,做偏重于史料梳理的研究。欧美对此向研究兴趣日增。尤其关注美术新潮及创新转型的艺术探索。这些研究已经为当下思考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史实基础。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大共同疑惑和误区,在对“创新性”的判断上没有跳出“现代即西方、传统即中国”的思维模式。其缺憾在于将中国现代美术等同于西方现代主义美术在中国的推演,而将中国美术的主体部分——传统演进,中西融合和大众美术富有中国特色的形态排除在创新性之外。使二十世纪的中国美术无法在世界美术史上得到合理的解释和恰当的定位。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画界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存在着模糊认识,诸如国画的“创新性”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什么是中国画,如何辨析和界定中国画的现代性。什么是中国画发展演进的现代形态,在这种转型是以什么为标志?大众美术在中国画现代型态这种转型以什么为风向标,大众美术与中国美术现代转型过程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尽管不断有“全盘西化”思潮涌动,但是在中国画的可行性却又如何中西融合,不同样式的背景和社会指向如何,如何从本体论的角度来为这样式定位。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画艺术在中国现代美术中的地位,中国现代美术在当今社会全球化境遇中的未来可能性又将如何?我们尝试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和评判刚刚走过一个半世纪可以展望未来的前景。
在我看来中国美术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艺术家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矛盾,民族危机和精神文化氛围,以创造的艺术形式加以应对,创新上艺术家对中国现代情景的自觉,就是传统与创新的分界点,我们将这种自觉看成传统,转向创新型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现代美术作系统的梳理,并把传统主义、融合主义、西方主义策略下的实践,理解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创新形态。通中国美术创新性的研究辩解,了解我们对西方艺术的价值标准评估,是否有通透性作出合理的判断,正如不同国家和地域社会经济形态的形式化,道路各不同一样,不同的民族文化,现代创新转型也是不同,可能重复一个模式,二十世纪中国应该有自己现代美术,他不可能是西方美术的翻版,而只能是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伟大复兴的历史奋斗,在中西文化冲突下的整体精神文化氛围中美术家对时代巨变所产生的“转型创新”回应。
在世界文化趋同性、与多元性并存的态势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政治文明建设持续推进与政治认同紧密相关联的文化认同,问题其重要性得到凸显,在全球视域一体化进程中,如果要从战略高度上确保中国文化自主性,构筑中国现代文化的自身特色,也就需要对近代以来,及当下正在产生的中国经济新经验,给予合理的解释和论证这样一种“创新”的能力。对于国土面积广阔人口规模巨大,历史积淀深厚,文化传统独具特色的,作为文明体国家的中国来说是必须予以正视的。作为中国现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领域的经验具有典型意义,从理论创新现实到运动宣传,都与民族命运社会心理和历史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中极为重要和突出的部分,对于中国近代以来的美术历程,及其中涌现的诸多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中国美术作出创造性的定位。进而成为中国现代美术的证明。这就是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创新在美术领域内要达到的目标。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代艺术都在美术独特认识上有基本共同点,对中国美术创新转型的历程与线索,性质与形态标尺与走向进行了全面清理。一八四零年以来中国美术整体把握与中国现代经验和问题理解反思都联系过了,是理论构想在不断的阐发逐步深化,到二零零六年逐步形成。文献明确提出中国美术史主张方案“艺术现代性”的基本标志是转出轨,如何追西方主义和大众主义是中国美术构成了基本创新架构。
一、定位:
中国美术研究的基本问题,定位就是在合适的框架中,中国美术的位置性质证明,就是对其作用和意义给予恰当和公允的评价,定位和证明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中国美术就只能在全球性的话语之外,最多只能作为西方代表性的边缘裂症和多元点缀,成立创新中心,外围袭击,普遍性之下的特殊性,在这当中证明最为关键的问题,名不正,则言不顺。为东方艺术能够真正走出中国风格与气派,并贡献于世创新课题,致力于探索现代情景中百年中国美术如何摆正自身位置,确立自己在世界现代美术推演中的地位极其重要。
二、形态
中国艺术实际上跟中国传统机动维力上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对科学、民主、共和、革命等概念在这一百多年大量的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做了统计考察,发现其中存在着民主心里吸收外来概念并予以消化的一个内在过程。最后得出结论,中国画确实有自己的现代性意识形态,但并不因此就优于西方现代性,反而很有可能是相对西方现代性。在反思并重建中国现代艺术性的时候,需要意识到现代本身的弊端,也要对有别于西方现代性的中国画现代性可能存在的风险抱有足够的警惕。对于通识教育经典阅读一贯关注指出,现代社会是一种碎片化和弥散性的社会,应该考虑如何以时间来应对空间,以长时段眼光和经典阅读来克服社会与人心的碎片化浅表化之态,同时还要针对性的提出,中国经典从来是适合少数人,精英分子。在整个社会平民化要求应方式须得到支持,多元化和民主化应该得到保障的同时,在文化品质保证文化精神弘扬高端内容研究等方面。应该趋向于少数人的精英化趋势。对西方源流中国源流的重新认识和深入了解,两方面不可偏差。后现代艺术游的悖论处境,把德国政法学大师卡尔,史密特的理论与中国艺术游击理论及实践结合起来,涉及普世性追求本土理念的冲突基于本土理念,以对抗全球化和全霸权之势力中存在这种驳论的状态,与后现代化国家的处境,以及身处其中人的品质是相关的,艺术游击以本土性对抗全球性,其悖论表现为全球性的抵抗,包括包含着反对技术和资本,但抵抗本身所运用的手段恰恰是越来越精明,高端的技术和武器,并且在捍卫本土性的同时,需要进行更广泛的,深入的全民运动,这恰恰构成本土结构的严重破坏,国家以及其独有的文化现已经被资本主义化了,在自我约束博状态下,怎么还能从资本主义里面跳脱出来,这对中国现代美术课题非常有针对性力图反思西方现代话语,但这一反思却又借助这一话语权来进行。对于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以及对中国文化艺术潜在普遍性的,产生程序确实在民族国家的基石上进行的,这确实是一种卷缠的驳论状态,在百度中如何摸索出一条,相对合适的路,这是摆在所有有志于民族承担和人类关怀探索者面前的一大问题。中国现代艺术的这种整合性有优越的一面,又有值得反思的一面,在这方面没有引起客观重视创新意义的描述,是直接跟社会历史进行挂钩,而没有深入的图像遗迹,图像本身构成是人们所经历的社会事件互动关系议题,在这方面缺乏有机的分析,这种意见都值得客观重视和吸取。
三、明辨
对于中国现代美术自主性如何得到确立的追问。主要是为中华民族的心理需要和文化表达在现代世界中,在这样一个大的抱负下个别概念论述上,当然还有可讨论的余地,但可贵的正是其于面对现实的胆略及智慧和眼光。从实际出发对当前美术发展的根本问题作出有完整理论形态的回答,在理论上具有自主性。用宏观的战略眼光,为中国美术的未来发展提供自觉,雄辩的理论支持。要恢复对中国文化进行整体把握,综合判断和宏观思维的能力和兴趣。中国当代艺术趋势没了本土的思想资源,就不能确立在世界格局中的理论合法性。文化上的更新需求向内寻找资源,向外吸取力量。向外学习是自信的体现。进入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化,是中国历史性抉择和历史性发展的必然。中国当代艺术必须建立自己的标准,向外学习必须要有自主选择意识,是在中国立场上辅助与补充,中国当代艺术应该是一种从传统延伸出来,并能适应当代精神的表达。要反映中国的现实和情感,开具有中国自身的思想史的艺术基础。中国美术遇到现代性矛盾,需要向西方求资源和动力,要确立自己民族文化身份和主体地位。这种相反相成的诉求,是现代美术转型中一种基本的立场和态度,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特征生存现状和边缘身份作了比喻性描述,并谨慎的期待具有开放气质和批判力道的江湖性的中国当代艺术在日益欧美化的当下能敞开新的艺术发展空间。
四、创新
中国哲学、儒学是中国当代艺术转型和创新的基本点。传统主义业阶应当与现实主义并列,才能更好的平衡现代性所带来的冲击。中国美术要切合实际的,但也要有现代性,中国画在精神上源于庄子的著名论断,而儒学思想对中国画的内容、意境及画家自身功夫论修养等方面也产生重要影响!现代主义普遍形式以强调个体性为核心,那种集体性、民族性为核心的现代化创新是后发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来,非常有特殊性的艺术现代性。创新与探索就是个人性情绪化的表现,中国文人艺术倾向着一种具有对公对话交流的艺术视觉转换。普写精神意境之间自觉保持了互动的张力和尺度,并形成某种和谐!艺术创作在心性表达上要有自然态度与人生格调境界密切相关。因此中国哲学界、儒学界完全一致的走到了前面。其实中国画跟西方画的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的是定点的,画家的位置不能动,还有固定视角、固定时间各个点都比较明确,这是西方传统的方法。而中国画则是先临摹后写生,写生是画家对所见的物、事、情、景结合在一起来的创造景体。这两个概念由西方的“具细表象”和东方的“概略表象”互溶,“具细表象”是经过对事物在一定的环境下观察时产生的一种视觉性的光色表向,概略表象是经过思维机制筛选之后,又进行理解去掉了偶然的不太重要的表面细节,在大脑中留下的概括结构性图像。心理现象是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遗留下来的东西。甚至音乐和香味都能成为记忆组成部分合发的因素,中国画就是理解之后的记忆删减概括之后的记忆,组织强化后的记忆,甚至是伴随着诗句花香心情的记忆及物我合一的记忆。中国画是人文艺术和传统笔墨的溶合。
中国文化形一个很特殊的价值,就是强调人性在特殊精神层面的意义。尤其是庄子强调“平淡”。什么是“平淡”,就是要游心于淡,合气于漠,淡和漠是很深的一种宁静,从形而上来讲是一种超越性的“无”,“无”不是空虚,而是一种超越一切界定性和限定性之后的空灵,这种空灵感实际上在中国画创作中身体运动的灵魂,也就是道家所讲的气。如果不到这种研究或现代性的引用,不深入到中国哲学层面当中的形而上层面,而简单的强调身体第一,很可能就没办法把中西区别开来。中国画是把艺术专业的部分结合起来,之所以比较自由,大家能专心创作表现语言、笔墨,后期把功夫都用在神情上,其核心形式是语言。中国画是想象中世界,又是文化探索很重要的部分。在艺术创新上,应把哲学上的理性与儒学机智相容于艺术创新上。在这样的境遇中实现文明复兴更具创造性,要为人类文明化、多元化,一统化中贡献睿智拼发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强音。
(文\瞿学鸿:东京艺术大学博士、北京大学新媒研究员 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