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北大燕园书画艺术科学教育网,本网书画超市,为广大书画爱好者提供“名家字画”销售直通车,欢迎大家选购。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未名湖边的“文化书法”坚守

未名湖边的“文化书法”坚守




王岳川、陈新:未名湖边的“文化书法”坚守



来源:北大书法研究所 2021年9月26日 摘录:王老师





未名湖边的“文化书法”坚守


——北大王岳川教授访谈录


陈新(《大众书法》主编):自2003年11月8日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成立,至今将近18年了。北大书法所以文化书法为教育理念,以“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为实践方针。请您简单回顾一下书法所的成立和成立以来的主要工作,以及十六字方针的文化精神和指导意义。

王岳川:北京大学书法所成立十八年来,致力于教学和培养书法高端人才。我在2003年11月8日书法所成立大会上提出“文化书法”理念。其后教学中逐渐形成“十六字教学理念”——“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其一,将历经百代而不衰的书法经典作为标尺,尊重经典,走进经典,感受经典,接近经典;其二,将魏晋“二王”这一“书法自觉时代”“书法高峰时代”作为文化书法领略的审美风貌。如果说,思想的轴心时代是先秦诸子的话,那么书法的轴心时代就是魏晋;其三,将“守正”作为“创新”的前提,强调中国书法不能守西创新、守日创新、守诞创新、守俗创新;其四,在书法美学风格上追求“正大气象”,一要“正”——正宗、正脉、正统;二要“大”,作为书法大国文化大国,仅仅搞小趣味小技巧有什么用?三要有浩然之“气”,四有大国气“象”,不能仅仅沉浸在清代民国衰败之象中,而要上追“晋唐气象”乃至先秦“孔颜气象”。只有守正创新才能获得正大气象,只有坚持正大气象才能守正创新。我们这一代如果不守正不创新,肯定成为盲人瞎马,其行不远!

教学方向和理念确立后,为培养人才计,开始大量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招收了硕士研究生班共四届将近二百多人,招收书法精英班共三届二百多人。我在中文系和艺术学院还招收书法与美学访问学者百人,基本上是全国各地各学院的教授、院长、系主任和重要骨干,全部加起来十八年来共培养五百多书法专业人才。学员中有近60名先后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中,中书协理事有近十名。

但是,我们深感还很不够,因为全国有2.1亿中小学生,而现在美育教师、书法教师缺口是三百五十万。北大有培养中小学书法教师和美育教师的责任。书法所下一步工作除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外,还要积极推进中小学的师资培训工作,努力解决书法难于进课堂的问题。因为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少年强则国强”。

为坚持美育传统和书法守正创新理念,北大书法所还致力于科研工作,出版书法学术研究著作《北京大学书法所“文化书法”丛书》7本(北大出版社),我主编出版书法教材近40部(人民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北大学术书法研究生书法精品集》20本(荣宝斋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创办北大书法刊物《书法中国》五期(公开发行);召开国际书法会议和举办国际书法展三十几次(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组织师生出访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瑞士、捷克、印尼、古巴、牙买加、哥斯达黎加等国并举办书法展和书法文化讲座,传播中国文化和书法艺术。还同其他高校书法所联合多次举办书法高峰论坛,以让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得到著名学者、书法家的现场指导。组织北大师生书法国内各省市巡展,传播文化书法理念。总之,尽力弘扬中国书法正能量!

陈新:“二王”书法是中国书法的正脉,今年6月19日,“北大书法所师生临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展”,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请问一下王羲之王献之在当下新时代书法发展中的的重要意义。

王岳川:今年6月19日我们在“北大百年大讲堂”举办“北京大学书法所师生临王羲之王羲之书法展”开幕式,并在北大书法所召开“羲献经典与书法美育精神”学术研讨会。我们不关注书法界的功利之争,只关注当下书法的重要的文化问题,诸如:王羲之书法的美学精神何在?王羲之书法经典对当代的启示?王羲之书法对日韩等“汉字文化圈”的影响为何日益减弱?书法界有无知无畏的人提出pass王羲之,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吗?同时,我们还讨论21世纪书法怎样具有美育精神、审美精神、美学精神?

每个民族都有经典。季羡林先生认为经典是不可逾越的。国人应怎么样面对经典?我去了近40个国家,西方没有任何学者提出“打倒古希腊,打倒古罗马,打倒苏格拉底,打倒柏拉图,打倒亚里士多德、打倒莎士比亚,打倒歌德”……,而中国胡适提出“打倒孔家店”,当代书法界一些不学无术之人提出“pass王羲之”等等。这其实是文化自卑到了顶点,文化虚无主义到了极点!

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北大,我们应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经典?这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在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重建的新时代,这个严重问题是不能忽略过去的。同样,高层空前重视美育的推进,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书法美育的重要意义?应该如何对全国大中小学生的书法美育做那些有效的工作?

在我看来,书法发展史是一部不断探索并创新的历史。王羲之书法是中国书法由“古质”审美范式转向“今妍”的重要里程碑。王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在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等方面皆入神妙之境。《晋书•王羲之传》说:“时议者以为羲之草隶,江左中朝莫有及者,献之骨力远不及父,而颇有媚趣”。但他不满意于汉魏书法用笔过于滞重,结体古拙厚朴的形态,独辟蹊径,精研书势,以坚实的传统技法和戛戛独造的守正创新姿态,将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转型为自然洒脱、典雅流便的书风,推进了中国书法文化的自觉时代到来。

穿越历史的迷雾,可以看到,王羲之书法美的创新推进主要有几个方面:

其一,将汉魏拙朴书风转为自然流美书风,与东晋文人雅士风流倜傥的人生姿态和审美趣味相合拍。王羲之重视书法线条运行的自然流美。因为意在笔前使得线条——心画,将书家情感迹化而禀有宇宙精神和生命情思,使得书法线条成为带有玄学意味的时间节律、大化流行轨迹的写照。

其二,将魏晋崇尚的“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中和”之人格美书法美,发挥到尽善尽美之境,形成传承古代精髓、独标新意的雅致飘逸、刚柔相济的书法美学理念,与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多样统一的“中和之美”“中庸之美”美学原则相合拍。王羲之手札是在实用中产生的书法,其篇篇不同风格各异,说明王羲之书法极具包容性与丰富性,这种多样性的创新成为历代文人学士学习书法的圭臬,其根源与中国人内心“和谐”观相合鸣。正是这一深得中庸之神、刚柔相济的书法,获得“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之美誉,并雄霸书坛一千六百多年,使得帖学的潇洒流美之风成为中国书法史的主流。孙过庭《书谱》所说的“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恐怕是总结王书风貌之虚实、欹正、违和关系处理的最精炼的表述。

其三,“尚韵书风”的完成。作为美学意义上的“韵”,最早用来品藻人物形态风度,其后才逐渐扩大到书画诗文中,并成为写意艺术流派的风神卓然的理想美。韵在书法中,是超越线条之上的精神意态。中国书法重视线条,一个伟大的书家追求的是忘掉线条,从线条中解放出来。书法得其“韵”,即达到自然随化、笔与冥合之境,反之,则意味尽失。笔意是生成书法独特气韵意味的关键,而点划虽断而笔势承续的整体势态的“笔断意连”是其根本的审美要求,“心手达情”是书法艺术魅力得以呈现的创作形式。

其四,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从形式到内容凸显经典意义:他把隶书、章草、草书揉合为行书,使行书书写规范化和写意化,将其在艺术上发挥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同时强调线条的浑厚生动,以一种艺术感极强的随机态度对待提按、顿挫,绞转和行笔的力度、方向、节奏和空间切割,使书法作品通过线条的起伏流动,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干湿等变化,通过轻重坚柔、光润滞湿的墨痕,传达出人的心灵的焦灼、畅达、甜美、苦涩等情感意绪。王羲之美学上强调“意”,空前注重书家的心性情感对于书法创作的重要性,认为书法可以表现人的内心的悲喜哀乐和意绪情操。而且这“意”必须融入笔墨之中:“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书论》)书“意”还指书法的意趣笔韵,讲求飞动美、错落美、中和美,使整幅作品“气韵生动”。

毫无疑问,王羲之的书法美学精神代表了中国书法美学登高行远的高的大境界,到今天并没有过时。那些想pass王羲之的那些故作姿态和虚无表演,其实应了韩愈的话:“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事实上,好书法就像陈酿老酒,好酒需要搁存起来,老酒要过滤掉那些苦涩,好书法要过滤那些过分张扬和剑拔弩张。人不能急功近利直接喝酒精,要沉淀下来才写。而且书法对书写者的要求极高——书写两分钟,有可能会被历史盯视2000年!此谓不可不自重!

陈新: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您的美学新著《饮之太和——书法审美境界》,您在书法美学领域成果颇丰,并主编了“文化书法系列丛书”。请问您在这本著作中的主要美学体系建设?是否可以否简单谈一下您在书法美学领域都有哪些新的思考?

王岳川:今年刚出版的两部书《饮之太和:书法审美境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王羲之王献之》(北京出版社出版),代表了我对“二王书法”的虔敬之情和对经典的致敬!对经典的文化态度是民族文化自信与自卑的分水岭,坚持文化美学和文化书法的自信。

在这两部书中,我想说的是:真正的书法经典超越于技艺之上的“无法之法”。书法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位置处于核心层面。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书法家在文化素养方面存在重大文化空洞,他的书法就是饾丁之学,丧失了灵魂和鲜活的生命。没有了中国文化精神张扬凌厉的奠基,所谓笔墨功夫也就不了了之,无可如何。正惟此,正由于整体上缺失文化底气,一些书家的所谓创新充满了“怪力乱神”之气。道之不存,技法必行之不远,虚幻热闹之后必终将归于销声匿迹。

书名“饮之太和”来自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意即吸着宇宙太和阴阳之气。所谓“太和”之气,指阴阳会合的“中和之气”,乾坤阴阳中和促成天人和谐。用之于书法上,意在强调书法是阴阳哲学的中国美学表达:阴阳向背,八面出锋,道法自然,大道至简——书法只有黑白二色——白纸黑字,计白当黑。写字就是写岁月,磨墨就是磨人生。素淡静默,天机自合,深谙阴阳平和之气,了却世俗凡人之气,进入淡定冲和之境。更深一层看,“太和”是《周易》的重要思想。《乾彖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周易》“太和”是自然和社会中最高的“和谐”理想,影响了儒道等哲学:老子《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自然和谐的思想。《庄子则阳篇》:“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子思《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总之,“太和”之大和谐,是中国哲学的精神和特征,“太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宇宙和谐,人与艺术的审美和谐。“太和”是包括书法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我想,当代人的精神轻薄导致了书法浅薄。对古代经典应该有一种虔敬之情,这建立在二重体验的欣赏书法上。真正的审美欣赏是孟子说的“知人论世”。恰切书法欣赏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是一个人生不断修为不断提升的过程。蔡小石在《拜石房词》序里形容意境层次极为精妙:“夫意以曲而善托,调以杳而弥深。始读之则万萼春深,百色妖露,积雪缟也,余霞绮天,一境也。再读之则烟涛澒洞,霜飙飞摇,骏马下坡,泳鳞出水,又一境也。卒读之而皎皎明月,悠悠白云,鸿雁高翔,坠叶如雨,不知其何以冲然而澹,翛然而远也。”最初看书法是平淡无奇,然后看出门道——内容和形式是否统一,然后看出这个人格境界高度,最终看出书法家的是否有正大气象。正可谓:浅者不觉其深,深者不觉其浅!庄子《庄子·人世间》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诚哉斯言!

坦率地讲,当代书坛最主要的方向是被西方拉走的,即受到西方后现代大杂烩虚无文化价值观的极端影响,而其背后则是一种中国书法的民族虚无主义。我想如果对这些现象坐视不管,很有可能是中国书法文化品格的逐渐消失,剩下的就是一些琐碎形式和人为炒作。故在尊重每个书法家价值选择的同时,创新是有文化根基的“守正创新”,而不是“毁根创新”!因此北大书法所强调“守正创新”——“正”即尊重传统,尊重经典,走进魏晋,走书法之正道。现在中国书法中个别所谓的创新,表征为“守西创新”“守日创新”“守诞创新”,在数典忘祖中津津乐道与文化的歪门邪道。我们必须走出自己的道路,既不能完全跟着日本现代书法走,更不能跟着欧美流行的后现代“波普文化”走。那种对中国传统文化 贬低是行不通的。不思超越就永远没有超越可能性,于是在自我膨胀中越写越差。我们可以在形式的现代性方面探索创新,而在创新过程中使内容具有更多的整合传统的精神气韵。当务之急,不是瞎折腾改变中国书法的精神气质,而是要让世界逐渐学会欣赏中国书法。而西方绘画,特别是那种玩世不恭的后现代行为派的艺术其实非常肤浅,只是一种意义虚无的闹剧,但是它要成为真正的艺术还有待来日。

书法展出是一种文化交往的共同共识,人如果不再书写,他就只是内心独白而难以表达。一旦他用笔写下并展示,他就需要“主体间性”和“他者间性”的理解,人就是从个体到他者、群体、社会、区域与世界的。因此书法是具有广泛文化影响力的艺术形态。书法只要是张挂展览出来,就有其文化传播学的特点值得注意:社会共同体的公共领域的书法评价机制。今天挂在美术馆的书法作品是给千百人看的,它的价值有赖于社会共同体的基本评价机制。具有如此重要意义的书法如果失去了文化的支撑就会变成粗浅俗滥的本能书写,变成所谓的表层技法,甚至更可悲的是变成了某种赢利工具——稻粱谋。这样一来书法必将走入死胡同。我们不允许中国书法丧失文化而走向所谓的纯技法作秀和市场炒作。我们倡导书法的文化价值观,倡导书法背后精神的哲学和超于哲学之上的人类交往的生存模式,这正是书法书写的根本意义所在。丧失了这一维,书法就仅仅变成匠人们的一种世俗活动。

当代书法批评显示不正常意向,一些批评偏离书法批评正途,堕入“人身攻击”“肆意谩骂”的恶途,显示出危险的倾向。为什么有些人对当代中国的书法谈得不准确呢?一些人文章只是邪恶忿满的情绪发泄。但如果没有真正进入书法内核,没有进入孟子“知人论世”,骚动忿满情绪又能改变什么呢?有些人没有精读书法作品,没有仔细琢磨书家的笔法及其美学追求,对书法史理论史同样非常陌生。这种没有理论也没有实践的看法是很浅薄,也是很危险的。谈论书法要尊重他人、尊重传统,而不是一味地恶意中伤式的批评。

最后,谈谈热门的言人人殊的“书法创新”。“创新”是对一个书法时代的基本要求,而不是对每个书法家的要求。正如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经历哲学一样,但每个人都不一定都要成为哲学家。担当了原创性的潜在大师必须“四大皆备”:一是书法诸体皆备了然于心,二是具有非常锐利的识别鉴赏和批评能力,眼光独特,批评超迈,风格高雅;三是他知道今天和未来将出现了什么书法形态,需要什么书法美学原则,将出现什么样书法大家,而绝不是盲目跟风。第四,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情怀和超越时代的能力。其实,创新也可分为几个方面:一是原创性。这是跨时代的、标新立异的,它的出现是对后世影响千百年的。二是创新性。它的创新是一时一地或者就是一个流派。三是标新性。发现什么吃香了,什么成潮流了,成气候了,于是就去标新。可能是各领风骚三五天。我注意到,西方后现代艺术进入全世界各国以后,确实带来了很多乖戾和凶蛮之气。中国文化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原创性和真正的创新消失了,人们今天大抵只能把握的就是标新性。

为什么二十世纪的很多书法,很难成为经典,为什么很多书法大家在世的时候,轰轰烈烈,名重于世,刚刚去逝,却是门可罗雀,而且,评价四分五裂。书法不应该是名利场,而应是清流,可以涤荡心灵。今天中国书法应该在国力强盛,文化振兴的时候,重新告诉人类,中国书法是汉字文化圈的重要基石,是东方世界的瑰宝,应该是人类的,并且,书法一定会成为人类的!

陈新:100年前,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关于青少年书法美育养成方面,您最近十几年做了不少基础性的工作,请您简单回顾一下。

王岳川:北大百年美育精神体现在对“大美”的呼唤上。是“现代中国美育”的一百年。1917年,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同年在神州学会的大会上,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理想:“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同时蔡校长为落实美育思想,在北大成立了三个研究会:北大书法研究会,由沈尹默教授任会长;北大画法研究会,由徐悲鸿先生任会长;北大音乐传习所,后由刘天华主持。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是第一次将书法、美术、音乐作为国民大学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0年后,教育方针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推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但是美育尚未纳入中小学学校正式课程课标。

“美”,这个特定的词汇,在十九大报告中出现了27次之多,“美丽中国”,“美好生活”,“美德”、“美育”,“环境优美”等表述,不断出现在报告中。表明国家正从过去单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追求国民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步增长、均衡发展的和谐社会转变的重大思维调整和战略转型。

2020年10月15日,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文《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和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为落实中办、国办《意见》精神,三天后,教育部强调大学、中学、小学美育必须加强。到2022年,从中小学开始,学校美育要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法予以问责。美育教育中目标是“三会”,即“教会学生美育的基本知识;教会他们去欣赏和体验美,欣赏和体验艺术作品;同时教会他们专项的、专门的艺术特长。”

2021年教育部成立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美术教育指导委员会、音乐教育指导委员会,并请各大学专家担任委员。2016年,教育部成立“全国教育书画协会”,我当选为副会长。2021年教育部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协会成立“艺术专委会”,我当选为副理事长。教育部一再强调2022年中考和高考,书法将进入语文试卷。这一切都说明,北大曾经重视的美育,已经上升为国家教育政策,尤其是书法美育进入中高考,对新世纪书法文化普及和专业人才培养殊为重要,这一国策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北大燕园书画教育中心(版权所有)
联系人:李老师,魏老师

邮箱:qxh@pku.org.cn
地址:(北京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

京ICP备140525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