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艺木学院 文/彭锋 2024年9月3日 责编:魏老师
彭锋 院长致词
——在2024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论坛上的开幕式致辞
同学们,同事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参加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论坛。一年一度的论坛已经成了青年学者的盛会。感谢你们的参与和贡献!
我们将今年的主题确立为“歧见与共识”,实属有感而发。估计在座的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想到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居然会接连爆发战争。对于网生代的年轻人来说,战争只是游戏和电影中的事。不幸的是,它在现实中发生了。尽管现实中的战争可能不如网络中的激烈,但一定比网络中的残酷。按理,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这个高度,现实中不应该再有战争,但是现实就是这么蛮不讲理。
对于终止战争,我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学人真是无能为力。不过,我们需要反省一下,我们的主张是否助长了战争。20世纪最后20年盛行的后现代,是否放大了身份和歧见?在歧见的喧嚣中,在身份的捍卫中,我们是否遗忘了人类基本的、朴素的共识?文明社会的战争,不是源于资源的争夺,而是源于共识的丧失。前者是物理世界中的事,后者是意识领域中的事。
讽刺的是,如果推崇歧见成了一种意识形态,那么推崇歧见就成了一种共识,从而走向了它的反面。进入新世纪以来,出于对推崇歧见的歧见,我开始思考共识。最初是受到进化论心理学的启示。根据进化论心理学的主张,人类的审美偏好就像视觉和听觉一样,在完成进化的时候就形成了,其信息保存在我们的遗传基因之中,始终未变。这种共识有点强。强共识的弊端显而易见:如果某人有不同的审美偏好,他就有理由被怀疑不是人类。我不主张这种强共识,估计也没有人会赞同这种强共识,除了人工智能之外。
还有一种源于目的论的共识,就像在康德的哲学中看到的那样,我们在审美判断上之所以能形成共识,是因为人有共同的理想。歧见是有条件的,共识是无条件的。共识尽管在有条件的现实中无法实现,但可以成为无条件的理想中的愿景。与基于基因的共识太强相反,这种基于理想的共识又太弱了。既然共识是未来才有的事,还是让我们现实地维持歧见吧。弱共识不仅毫无约束力,甚至暗中鼓励歧见。它无法让我满意!
我设想的共识介于强弱之间,我曾经把它称作间共识、中共识,或许称之为温和共识更好。如果强共识基于过去的基因,弱共识基于未来的理想,那么温和共识就是基于现在的宽容。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既喜欢独立,也喜欢交往。善解人意不完全是消极的迁就,也是积极的视阈融合。与他者的视阈融合,正是自我的扩展和成长。
就中国特有的艺术学学科来说,我们尤其需要共识。没有共识,井水不犯河水的艺术理论、美术史、音乐学、戏剧研究、电影研究、舞蹈研究等等就不能以艺术学的名义集结起来,大家就不会坐在同一个会场。至于是一种怎样的共识?是强共识、弱共识还是温和共识,这就看各位自己的体会了。我希望各位同学除了参与自己的论坛之外,也能分身听听其他论坛的报告,或许你会一无所获,或许你会茅塞顿开。
祝愿各位在接下来的三天里,彼此启迪,收获成长。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