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人民网-社会
在艺术的长河中,只要提起绘画艺术人们就立刻就想到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如果搞不清两者的脉路很难欣赏与学习,只有分清两者优与劣才能互为用之,互为避之。
西方美术理论主要讲光学原理为其艺术做通道,从光源方向来把控明暗交界线、投影、反光、灰调子及对所画物体的光源的折射分析,从而通过精准、精细的梳理对立体空间环境对物体的感观认识,让人们理性欣赏物体,分享光源、品尝色彩,从而使观者身临其境,进入画中。这正是西方美术艺术的灵魂所在。
提起中国山水画,人们往往会想到高旷雄伟、石破天惊、烟雾岚霭、斩绝峥嵘、浑厚华滋、墨飞韵舞。其实在中国画史发展到异常繁荣的今天,也有不少山水画家在这个领域孜孜以求,师造化,师己心,师传统,洋为中用,倾心要把自己的山水画演绎到与众不同。有实力派山水画家瞿学鸿,就是以自己秀美幽奇、如入异境的作品风貌立即引起业内人士的重点关注。
中国画走到今天,仍以混元的哲学思辨观点为其艺术理论提供指导思想,正所谓“法无定法”。纵观中国画史,多有“外师造化,内得心源”的艺术家,却少有学术思维严谨且完整的理论家。中国画一直讲究“意在笔先”“不求甚解”,且在这样的思维逻辑下形成了一套延续传统精神内蕴的学术理论观点,宏观而任性。有如瞿学鸿这样的艺术工作者,却一反传统思维模式,欲将艺术科学化,从而在另一个思想维度给中国画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为中国画“缘木立桩画方圆”打好了基础,在画法上,瞿学鸿认为,中国画法缺少科学性的建树,特提出绘画科学的理论观点。他的画法缜密,在布局和画面表现上处处讲究,形成了严谨的绘画方式。结合西方艺术的原理和东方艺术意蕴之美,在布局和立意中相互融合,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具特色。
瞿学鸿的画,以浅绛为主,墨多而色辅,造境唯美,有很强的个人独特风格。作画以科学化的衡量标准,他寻觅出与众不同的道路。他在艺术思维领域里,重视观者的审美感触,在景象位置安排方面,他也重视对于黄金分割律笔态构造中有科学思维的意识,予观者更舒畅的视觉体验。瞿学鸿融西方艺术领域现实映像的特点,在笔墨造境中颇多一些立体感和空间感,他的山水画,传统笔法元素兼备,远山峰树影笔墨虚化,近石纹路笔法的精细,滩水用色浅淡,用笔皆有一番传统法度。同时,他的画中借鉴了一些西方写实的艺术思维,视角常识的加入使其画在空间表现上更加纵深,丘壑深林,流水曲径,山树石屋、水,都在淡墨的韵味中展开。空灵神逸的风格从自然水光轻雾中飞散而出,飘在一石、—树上,秀美的情态掠水飞雁翔空、茅屋安立的景致里浸透而出,观者在赏心悦目之际不禁深受感染。
五代有诗云: “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其诗从笔墨技巧方面为中国山水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画面层次的纵深空间、重淡墨对比而形成的视觉结构中,荆浩的理论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照,功不可没。
瞿学鸿在研习中国画的同时,极力要把东方艺术科学化。
“瞿学鸿说:我所提倡科学画法,主要是让中国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了科学画法中国画的传承将变的更简单、更便捷。”
在绘画艺术思维方式上,他提出“六个维度”和“十六字艺术路径”的理论。前者是对画面内容和布局的追求,分别为长宽高维度、时间动态维度、环境维度、立体空间维度、内容维度,科学维度。其中科学维度是瞿学鸿画法规矩中比较特别的部分,是其艺术科学化的艺术思维的体现,借助科学化的审美视角和西方比例学说,而成的一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绘画模式;后者是作者创作的把控。“审问”是用笔前的构思; “慎思”是创作时脉路; “明辨”创作的梳理;“博学”是对“诗、书、画、印”艺术领域的整体把握; “胆大”是不拘于法的妙笔独抒; “心细”是层次分明的精细用笔; “志坚”是在艺术观念下坚持不懈的创作践行;“笃行”是跋涉不止的艺术追求。观瞿学鸿的画,内容丰富,布局完整,造境空间纵深,意象排列都有科学性,视角讲究黄金分割,比例配置三等分,构图远中近齐全,笔墨浓、淡、干,湿、枯丰富,又兼以秀美山水的塑造,因此境界相生。知法而忘法,瞿学鸿在践行自己艺术思维中,趋向于对秀美的贴近,山水之间找寻到一份宁静和淡泊。他心灵之空旷和辽远也在其细腻和精致的笔墨下跳逸而出,水镶嵌在奇峰层叠之中,灵动之气颇显,如他所说一般,作画要“进入画中,打动自己”,他的画飘着一番秀美的神气,引人人梦境,令人流连忘返,观之叹也!
文\ 清华大学 李强